cht健康中醫藥
adm Find login register

惱人的中藥度量衡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1subject: 惱人的中藥度量衡Promote 0 Bookmark 12008-08-15quote  

中醫藥的方劑,有許多古方(尤其是中國宋朝以前的方子),他們有明確記載各種藥材的分量,問題就出在這些分量各朝代的度量衡標準並不一樣,以致於我們想重現古方,必需經過換算,才是現代的相當劑量。而這些分量中,變動最大的便是衡(重量的部份)。


目 前不管是台灣、中國或日本,所採用的標準是李時珍的「古之一兩,今用一錢」的說法。而現代(明清到現在)的一市斤是 500 公克,十六兩換算下來,一現代兩是 500/16 = 31.25g。所以,一錢(一市兩等於十錢)是 3.125g。也就是說古一兩是現代的一錢,也就是 3.125g。
經 caleb 的指正,我去翻了一下歷史度量衡制度,沒錯,宋以後採用庫平制(李時珍是明代人,用的也是庫平制),當時的斤(以下稱為老斤),0.8525 斤等於一市斤(現在的一市斤),所以換算一下,一老斤應該是 586.5g。所以,較正確的換算是: 586.5/16 = 36.66g,因此一錢應該是 3.666g。至於台斤,應該就是由清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所規定的 596.8g(約 600g)而來的。500g 的市斤則是 1929 年才開始用的。

問題就出在李時珍的這個換算是怎麼算出來的?因為,據現在許多的中醫學的實際臨床研究,這個劑量是偏少。而日本的漢藥,使用的劑量換算更少,他們把古兩換算成 1-2g 而已。

度量衡的起源是起於以物易物,《漢書》是認為「千二百黍重十二銖」,漢《 說苑》 、漢《說文》、《漢書.律曆志》、《醫經正本書》……等等,通通都是認為「百黍為一銖」。但是,梁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卻認為「十黍為一銖」,這可就相差 了十倍之多。有人認為,李時珍和日本就是依據陶弘景的說法來換算的,所以會偏低。

依朱晟.何端生合著的《中藥簡史》,作者親自取百黍來稱重,取各次稱重平均值約 0.593g,這樣換算出來,一兩為廿四銖,約為 14.232g。這個分量就較接近實際開方所用的量了。當然,古今的黍的品種不一定會一樣,所以,這個誤差還是不可忽視,但比較李時珍的換算,差距實在是 太大。

在 1981 年出土的東漢大司農銅權,這是屬政府的度量衡標準,他重約 2996g,這在古代是代表十二斤,所以,換算下來,一古兩是 15.6g。這和《中藥簡史》的推算較接近,所以,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,陶弘景及李時珍的推算,應該是偏低的。

現在的問題是,這兩位古代醫家的名氣相當大,所以不管台灣還是中國,都是依李時珍的換算方法,《中國藥典》依據的,主要也是李時珍的換算方式。這會有什麼 影響呢?第一個就是醫生不敢開超過這個劑量的藥,因為一旦發生問題,打起官司,人家拿《中國藥典》出來,你就啞口無言,飲恨敗訴。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藥的 效力會差,甚至無效,中醫的醫療效果會受到大家的質疑,從而影響了中醫的醫療地位。

如果要和目前台灣健保有給付的濃縮中藥(科學中藥)來互相換算的話,那就更多細節要考慮,例如宋以前是用「粗末」,宋用「煮散」,宋以後才是用「飲片」,和濃縮中藥相比其效果各自不同,這得另文再來探討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
1. 朱晟.何端生合著,中藥簡史,台灣繁體初版,世潮出版,北縣新店,2007。
2. 陳常青。從李時珍一直錯到中國藥典


edited: 4
caleb
joined: 2007-09-22
posted: 630
promoted: 134
bookmarked: 90
2subject: 惱人的中藥度量衡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LGJ

而現代(明清到現在)的一市斤是 500 公克,

(以下引用自 http://www.agri-history.net/reading/zhangzhijie1.htm

清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農工商部頒布度量衡統一標準,規定1尺等於32公分,1斤等於596.8克。因此,以600公克為1台斤,不過是個便利計算的近似值,並不是真正的1斤。

台灣用的一台斤到目前為止仍是 600 公克。

中國用的 500 公克市斤是 1929 年才改的。

 

caleb
joined: 2007-09-22
posted: 630
promoted: 134
bookmarked: 90
3subject: 惱人的中藥度量衡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LGJ

度量衡的起源是起於以物易物,《漢書》是認為「千二百黍重十二銖」,漢《 說苑》 、漢《說文》、《漢書.律曆志》、《醫經正本書》……等等,通通都是認為「百黍為一銖」。但是,梁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卻認為「十黍為一銖」,這可就相差 了十倍之多。有人認為,李時珍和日本就是依據陶弘景的說法來換算的,所以會偏低。

從近代已有完善文字記錄的農業發展來看,可合理推測古代的農作物應該是較小的。

無論是五穀雜糧、水果蔬菜,當今的農作物幾乎全是品種改良後的成果,畝產及個體體積都比古代農作物大很多,甚至某些農作物大了數倍。

比較合理的換算應該是用量器。

以稻穀為例,在基本形狀不變的前提下,同樣大小的容器盛裝的稻穀重量,不會受單一稻穀的大小影響。(有影響但影響極小)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4subject: 惱人的中藥度量衡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caleb
 

台灣用的一台斤到目前為止仍是 600 公克。

中國用的 500 公克市斤是 1929 年才改的。

沒錯,但台斤不是市斤?因為我依《當代國語辭典》(當然是台灣出版的),所謂的是市斤是 0.5 公斤。所以,這和我們在市場通用的台斤應該是不同的。

嗯。應該改成現代就行了。:)

 

ps. 那個 url 連不上。
 


edited: 1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5subject: 惱人的中藥度量衡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caleb

 

從近代已有完善文字記錄的農業發展來看,可合理推測古代的農作物應該是較小的。

無論是五穀雜糧、水果蔬菜,當今的農作物幾乎全是品種改良後的成果,畝產及個體體積都比古代農作物大很多,甚至某些農作物大了數倍。

比較合理的換算應該是用量器。

以稻穀為例,在基本形狀不變的前提下,同樣大小的容器盛裝的稻穀重量,不會受單一稻穀的大小影響。(有影響但影響極小)

那是當然,所以我文中會說有誤差,這篇文章的重要依據是出土的「東漢大司農銅權」,這就是量器的標準了。以物易物只是在說明度量衡的起源,並佐證李時診的推算差距過大。
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6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
我們以台斤來算的話,600/16 = 37.5g,那麼一錢是 3.75g,和東漢大司農銅權來推算的值比較,仍然是嚴重偏低。


guest
7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
沒想到您也涉獵中醫。 XD

guest
8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
基本上後學覺得那些比例看看就好,現在的藥材藥力與過去已不相同,以臨床有效力的比例應該才最正確。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9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guest

基本上後學覺得那些比例看看就好,現在的藥材藥力與過去已不相同,以臨床有效力的比例應該才最正確。

這樣說也是很合理,只是一開始下藥的時候,不免需要有個依據,現在臨床上有效力的數據值似乎並不完全公開? 所以,會依據典籍上的記載當做參考。而且,劑量和病患的體質也有很大的關係。
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10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4quote  
guest

沒想到您也涉獵中醫。 XD

我連門都還沒有入,只是在中醫藥書堆中打滾。大笑


guest
11subject: Promote 1 Bookmark 02008-08-19quote  

LGJ 兄,

以前使用 Latex 常請教您一些問題,這時來一些回饋。 XD

看一下您的書單,建議您不要再看那些書,尤其是大陸一些熱門中醫書(走x中醫、思x中醫)
還有台灣賣的很熱門的,越熱門通常代表內容越皮毛。 

這些書看起來好像都很不錯,說的頭頭是道有條有理引經據典,但實際上不少書的作者
只是筆上專家而以,用傷寒論來寫論文、故事、小說很有一套,但要他們依傷寒論的精神
來治病時,他們不會治。小病尚可,大病就不知道所依為何馬上破功,只能亂投藥。

近來因傷寒論很熱門,一堆非傷寒方專家的醫師也趕著搭便車出書,只是將過去醫案中用過
傷寒方的醫案挑出,出一些相關的書馬上轉身為傷寒醫家。

這些書常讓初學者建立錯誤的觀念,花錢買錯書事小,錯誤的觀念先入為主根深地固事大,
所以您一定要小心。我不常上此站,但已看到一些人給您建議,後學只是再加以補充而以。 

臨床治病所需要的功力,遠超過熟悉傷寒論條文。若初學時被引錯方向,幾年後您也淪落
成治小病還有機會猜中,但面臨重病時往往出不了手。 病人的症狀是什麼都有,與條文中
相符的往往只有少數。

"過去"一輩子都在傷寒論中專研的"臨床醫家",他們的書您可以看,至於"最新"搭便車與紙上
專家,您一定要小心。除了余無言外,推薦您看曹穎甫(包括他學生姜佐景的經方實驗錄),
還有大塚敬節的傷寒論解說。請先看經方實驗錄,了解經方能做到什麼程度,再來是傷寒論解說。

最後引用一句話給您參考: "許多人誤以為能開傷寒金匱方劑者皆是傷寒醫家,此想法大錯特錯。
是否為傷寒醫家在於察其辨病、辨證、思考方向與精神能否符合傷寒金匱理論,而非其所用方。
只要辨病、辨證能符合傷寒金匱理論精神,依病、依症選用非傷寒金匱方者亦是傷寒醫家。
但是否為傷寒醫家重要嗎?無論中西醫,只要能找出病因根本治病,用藥符合簡、便、廉、效,
就是好的醫家。 "

說真的,目前看到學理工的,都很適合學中醫,只因實事求是而以。希望您這路上以上能一切
順利,幾年後有機會再看到一位醫理醫術優良的中醫自學者。

 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12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8-19quote  
guest
說真的,目前看到學理工的,都很適合學中醫,只因實事求是而以。希望您這路上以上能一切

順利,幾年後有機會再看到一位醫理醫術優良的中醫自學者。

謝謝你的一些建議,不過,請別激動,順其自然即可,有很多事情是講緣法的,強求不來。:)
 
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13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9-19quote  

guest
看一下您的書單,建議您不要再看那些書,尤其是大陸一些熱門中醫書(走x中醫、思x中醫)

《走近中醫》這本書我看了兩遍,覺得有必要在這裡平反一下。這本書和《思考中醫》有很大的不同,他只能算是一種很白話的中醫基礎理論的書(雖然裡頭有些實際的少數醫案),對一個要入門的人來說,我個人覺得算是不錯的讀本。

《思考中醫》 的話,我個人倒是不建議剛接觸中醫的人看,甚至,這本書可以不必去理他。 

老實說,我跟本就不知道「經方派」最近很流行,我是不管什麼派,有效才是真的。XD

我會接觸這些經方派的經典是看了一些資料,裡頭最先列出來的書單就是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所以才會從這些書看起,並不是專門想去看經方派的書。

最近看到的一些論說,好像是除了經方就不是中醫(大略是這樣),但我就很懷疑,時方經過了漢代以後演化至今,通通都是玩假的?這點實在是很難令人接受。


edited: 2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14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09-20quote  

guest
"過去"一輩子都在傷寒論中專研的"臨床醫家",他們的書您可以看,至於"最新"搭便車與紙上專家,您一定要小心。除了余無言外,推薦您看曹穎甫(包括他學生姜佐景的經方實驗錄),還有大塚敬節的傷寒論解說。請先看經方實驗錄,了解經方能做到什麼程度,再來是傷寒論解說。

Sigh,這兩本書,一般書局都找不到,網上書局沒貨,只能麻煩書店老闆娘幫忙找了。 

我找到的資料《經方實驗錄》(我要找的是繁體字版),台灣有文光圖書在 1998 出版,ISBN 9579232253,《傷寒論解說》則正言及大眾書局都曾出版,不過年代久遠大概不太好找。住鄉下是有點不方便。:(


edited: 2

cht健康中醫藥
adm Find login register
views:42242